跨域大全
什么是跨域
| URL | 说明 | 是否允许通信 |
| - | :-: | -: |
| http://www.a.com/a.js,http://www.a.com/b.js | 同一域名下| 允许 |
| http://www.a.com/lab/a.js,http://www.a.com/scripts/b.js | 同一域名下不同文件夹| 允许 |
| http://www.a.com:8000/a.js,http://www.a.com/b.js | 同一域名,不同端口| 不允许(默认端口80) |
| http://www.a.com/a.js,https://www.a.com/b.js | 同一域名,不同协议| 不允许 |
| http://www.a.com/a.js,http://70.32.92.74/b.js | 域名和域名对应IP| 不允许 |
| http://www.a.com/a.js,http://script.a.com/b.js | 主域相同,子域不同| 不允许 |
| http://www.a.com/a.js,http://a.com/b.js | 同一域名,不同二级域名| 不允许(cookie这种情况下也不允许访问) |
| http://www.cnblogs.com/a.js,http://a.com/b.js | 不同域名| 不允许 |
协议,域名,端口必须一样才可以!
协议和端口造成的跨域问题,“前台”是无能为力的。
1.JSONP:借助script发送HTTP请求
script元素可以作为一种AJAX传输机制:只须设置script元素的src属性(假如他还没插入到document中,需要插入进去),然后浏览器就会发送一个HTTP请求以下载src属性所指向的URL。使用script元素进行Ajax传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,它不受同源策略的影响,因此可以使用它从其他的服务器请求数据,第二个原因是包含JSON编码数据的响应体会自动解码(执行)。
这种使用script元素作为Ajax传输的技术叫JSONP,若HTTP请求所得到的响应数据是经过JSON编码的,则适合使用该技术。P代表“填充”或“前缀”。
假设你已经写了一个服务,他处理GET请求并返回JSON编码的数据。同源的文档可以在代码中使用XMLHttpRequest和JSON.parse()。假设在服务器上启用了CORS,在新的浏览器下,跨域的文档也可以使用XMLHttpRequest享受到该服务。在不支持CORS的旧的浏览器下,跨域文档只能通过script元素访问这个服务。使用JSONP,JSON响应数据(理论上)适合放的JS代码,当他到达浏览器将执行他。相反,不使用jSONP,而是对JSON编码过的数据解码,结果还是数据,并没有做任何事情。
这就是JSONP中P的意义所在。当通过script元素调用数据时,响应内容必须用JavaScript函数名和圆括号包裹起来。而不是发送这样一段JSON数据:[1,2,{“name”:”sonya”}]。他会发送这样一个包裹后的JSON响应:
handleResponse(
[1,2,{"name":"sonya"}]
)
包裹后的响应会成为script元素的内容,他先判断JSON编码后的数据(毕竟就是一个javascript表达式),然后把他传给handleResponse()函数,我们可以假设,文档会拿这些数据做一些有用的事情。
为了可行起见,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告诉服务,它正在从一个script元素调用,必须返回一个JSONP响应,而不应该是普通的JSON响应。这个可以通过在URL中添加一个查询参数来实现:例如,追加“?json”(或&json)。
在实践中,支持JSONP的服务不会强制指定客户端必须实现的回调函数名称,比如handleResponse。相反,它们使用查询参数的值,允许客户端指定一个函数名,然后使用函数名去填充响应。(见下例)许多支持JSONP的服务都能分辨出这个参数名。另一个常见的参数名称是callback,为了让使用到的服务支持类似特殊的需求,就需要在代码上做一些修改了。
简单实现:
function jsonp(url, jsonpCallback, success) {
let script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"script");
script.src = url;
script.async = true;
script.type = "text/javascript";
window[jsonpCallback] = function(data) {
success & success(data);
};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ript);
}
jsonp(
"http://xxx",
"callback",
function(value) {
console.log(value);
}
);
//根据指定的url发送一个JSONP请求
//然后把解析得到的响应数据传递给回调函数
//在URL中添加一个名为jsonp的查询参数,用于指定该请求的回调函数的名称
function getJSONP(url,callback){
//为本次请求创建唯一的回调函数名称
var cbnum = "cb" + getJSONP.counter++; //每次自增计数器
var cbname = "getJSONP." + cbnum; //作为JSONP函数的属性
//将回调函数名称以表单编码的形式添加到URL的查询部分中
//使用jsonp作为参数名,一些支持JSONP的服务
//可能使用其他的参数名,比如callback
if(url.indexOf("?") === -1){ //url没有查询部分
url += "?jsonp=" + cbname; //作为查询部分添加参数
}else{
url += "&jsonp=" + cbname; //作为新的参数添加它
}
//创建script元素用于发送请求
var script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"script");
//定义将脚本执行的回调函数
getJSONP[cbname] = function(response){
try{
callback(response); //处理响应数据
}finally{ //即使回调函数或响应抛出错误
delete getJSONP[cbname]; //删除该函数
script.parentNode.removeChild(script); //移除script元素
}
};
script.src = url; //设置脚本的URL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ript); //把它添加到文档中
}
getJSONP.counter = 0; //用于创建唯一回调函数名称的计数器
创建一个新的script元素,设置其URL,并把它插入到文档中,正是该插入操作触发HTTP请求。
——from《JS权威指南》
####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核心原理:html的script标签可以加载并执行其他域的JS文件。
JSONP原理:
1.首先在客户端注册一个callback函数,然后把callback的名字传给服务器。
2.服务器先生成json数据,然后以js语法的方式,生成一个function,function的名字就是客户端传过来的callback参数值,最后将json数据直接以入参的方式,放置到function中,这样就生成了一段js脚本,返回给客户端。
3.客户端解析script标签,并执行返回的js脚本,此时数据作为参数,传入到了客户端预先定义的callback函数里(动态执行回调函数)。
举个例子: 客户端
<script>
function doSomething(jsonData){
//处理获得的json数据
}
</script>
<script src="http://example.com/data.php?callback=doSomething"></script>
服务器端 data.php
<?php
$callback = $_GET['callback'];
$data = array(1,2,3);
echo $callback."(".$data.")";
?>
注意:链接要放在回调函数的下面。
Jquery实现jsonp调用
$(function(){
$.ajax({
type:"get",
anysc:false,
url:"http://example.com/flight.jsp?code=123",
dataType:"jsonp", //表示是jsonp类型
jsonp:"callback", //传递给请求处理程序或页面的,用以获得jsonp回调函数名的参数名(一般默认callback)
jsonpCallback:"fightHandle", //自定义的jsonp回调函数名称,默认为jquery自动生成的随机函数名
success:function(json){
alert("票价:",json.price);
},
error:function(){
alert('error');
}
});
});
jQuery在处理jsonp类型的ajax时,自动帮你生成回调函数并把数据取出来供success属性方法来调用。
2.跨域资源共享 CORS(Cross-origin resource sharing)
它允许浏览器向跨源服务器发出XMLHttpRequest请求,从而克服了Ajax只能同源使用的限制。
2.1简介
CORS需要浏览器和服务器同时支持。目前,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该功能,IE浏览器不能低于IE10。
整个CORS通信过程,都是浏览器自动完成,不需要用户参与。对于开发者来说,CORS通信与同源的Ajax通信没有差别,代码完全一样。浏览器一旦发现Ajax请求跨源,就会自动添加一些附加的头信息,有时还会多出一次附加的请求,但用户不会有感觉。
因此,实现CORS通信的关键是服务器。只要服务器实现了CORS接口,就可以跨源通信。
2.2两种请求
浏览器将CORS请求分为两类L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。
简单请求:
1.请求方法是HEAD,GET,POST三种方法之一。
2.HTTP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:Accept,Accept-Language,Content-Language,Last-Event-ID,Content-Type:只限于三个值:application/x-www-urlencoded,multipart/form-data,text/plain
凡事不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,就属于非简单请求。
浏览器对这两种请求的处理,是不一样的。
2.3 简单请求
对于简单请求,浏览器直接发出CORS请求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头信息中,增加一个Origin字段。
GET /cors HTTP/1.1
Origin:http://api.bob.com
Host:api.alice.com
Accept-Language:en-US
Connection:keep-alive
User-Agent:Mozilla/5.0
上面的头信息中,Origin字段用来说明,本次请求来自哪个源(协议+域名+端口)。服务器根据这个值,决定是否同意这次请求。
如果Origin指定的源,不在许可范围内,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。浏览器发现,这个回应的头信息没有包含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字段,就知道出错了,从而抛出一个错误,呗XMLHttpRequest的onerror回调函数捕获。注意,这种错误无法通过状态码识别,因为HTTP回应的状态码有可能是200。
如果Origin指定的源在许可范围内,服务器返回的响应,会多出几个头信息字段。
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http://api.bob.com
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:true
Access-Control-Expose-Headers:FooBar
Content-Type:text-html;charset=utf-8
上面的头信息中,有三个与CORS请求相关的字段,都以Access-Control-开头。
1.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该字段是必须的。它的值要么是请求时Origin字段的值,要么是一个* ,表示接受任意域名的请求。
2.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:该字段可选。它的值是一个布尔值,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。默认情况下,Cookie不包括在CORS请求中。设为true,即表示服务器明确许可,Cookie可以包含在请求中,一起发给服务器。这个值只能设为true,如果服务器不要浏览器发送cookie,删除该字段即可。
3.Access-Control-Expose-Headers:该字段可选。CORS请求时,XMLHttpRequest对象的getResponseHeader()方法只能拿到6个基本字段:Cache-Control,Content_language,Content-Type,Expires,Last-Modified,Pragma。如果想拿到其他字段,就必须在Access-Control-Expose-Headers里面指定。上面的例子指定,getResponseHeader(“FooBar”)可以返回FooBar字段的值。
withCredentials属性
上面说到,CORS请求默认不发送Cookie和HTTP认证信息。如果要把Cookie发到服务器,一方面要服务器同意,指定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:true,另一方面,开发者必须在Ajax请求中打开withCredentials属性。
var xhr = new XMLHttpRequest();
xhr.withCredents = true;
否则,即使服务器同意发送Cookie,浏览器也不会发送。或者,服务器要求设置Cookie,浏览器也不会处理。
但是,如果省略withCredentials设置,有的浏览器还是会一起发送Cookie。这时,可以显示关闭withCredentials属性:xhr.withCredentials = false;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要发送Cookie,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就不能设为* 号,必须指定明确的、与请求网页一致的域名。同时,Cookie依然遵循同源策略,只有用服务器域名设置的Cookie才会上传,其他域名的Cookie并不会上传,且(跨源)原网页代码中的document.cookie也无法读取服务器域名下的cookie。
2.4 非简单请求
2.4.1 预检请求
非简单请求是那种对服务器有特殊要求的请求,比如请求方法是PUT或DELETE,或者Conten-Type字段的类型是application/json。
非简单请求的CORS请求,会在正式通信之前,增加一次HTTP查询请求,称为“预检”请求。
浏览器先询问服务器,当前网页所在的域名是否在服务器的许可名单中,以及可以使用哪些HTTP动词和头信息字段。只有得到肯定答复,浏览器才会发出正式的XMLHttpRequest请求,否则就报错。
var url = "http://api.alice.com/cors"
var xhr = new XMLHttpRequest();
xhr.open("PUT",url,true);
xhr.setRequestHeader('X-Custom-Header',"value"); //发送自定义头信息X-Custom-Header
xhr.send();
浏览器发现这是一个非简单请求,就自动发出一个“预检”请求,要求服务器确认可以这样请求。下面是这个“预检”请求的HTTP头信息。
OPTIONS /cors HTTP/1.1
Origin:http://api.bob.com
Access-Control-Request-Method:PUT
Access-Control-Request-Headers:X-Custom-Header
Host:api.slice.com
Connection:keep-alive
User-Agent:Mozilla/5.0
“预检”请求用的方法是OPTIONS,表示这个请求是用来询问的。头信息里面,关键字段是Origin,表示请求来自哪个源。除了Origin字段,“预检”请求的头信息包括两个特殊字段。
1.Access-Control-Request-Method:该字段是必须的。用来列出浏览器的CORS请求会用到哪些HTTP方法,上例是PUT。
2.Access-Control-Request-Headers:该字段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,指定浏览器CORS请求会额外发送的头信息字段,上例是X-Custom-Header。
2.4.2预检请求的回应
服务器收到“预检”请求以后,检查了Origin,Access-Control-Request-Method,Access-Control-Request-Headers字段以后,确认允许跨源请求,就可以做出回应。
HTTP/1.1 200 OK
Date:Mon,01 Dec 2008 01:15:39 GMT
Server:Apache/2.0.61(Unix)
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http:api.bob.com
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:GET,POST,PUT
Access-Control-Allow-Headers:X-Custom-Header
Content-Type:text/htmllcharset=utf-8
Content-Encoding:gzip
Content-Length:0
Keep-Alive:timeout=2,max=100
Connection:keep-alive
Content-Type:text-plain
上面的HTTP回应中,关键的是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字段,表示http:api.bob.com可以请求数据。该字段也可以设为星号,表示同意任意跨源请求。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*
如果浏览器否定了“预检”请求,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,但是没有任何CORS相关的头信息字段。这时,浏览器就会认定,服务器不同意“预检”请求,因此触发一个错误,被XMLHttpRequest对象的onerror回调函数捕获。控制台打印出如下的报错信息。
XMLHttpRequest cannot load http://api.alice.com.
Origin http://api.bob.com is not allowed by 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.
服务器回应的其他CORS相关字段如下。
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:GET,POST,PUT
Access-Control-Allow-Headers:X-Custom-Header
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:true
Access-Control-Max-Age:1728000
1.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:该字段必须。它的值是逗号分隔的一个字符串,表明服务器支持的所有跨域请求的方法。注意,返回的是所有支持的方法,而不单是浏览器请求的那个方法。这是为了避免多次“预检”请求。
2.Access-Control-Allow-Headers:如果浏览器请求包括Access-Control-Request-Headers字段,则Access-Control-Request-Headers字段是必须的。他也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,表明服务器支持的所有头信息字段,不限于浏览器在“预检”中请求的字段。
3.Access-Control-Allow-Credentials:该字段与简单请求时的含义相同。
4.Access-Control-Max-Age:该字段可选。用来指定本次预检请求的有效期,单位为秒。上面结果中,有效期是20天(1728000秒),即允许缓存该条回应20天,在此期间,不必发出另一条预检请求。
2.4.3 浏览器的正常请求和回应
一旦服务器通过了”预检”请求,以后每次正常的CORS请求,就都跟简单请求一样,会有一个Origin头信息字段。服务器的回应,也都会有一个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头信息字段。
下面是“预检”请求之后,浏览器的正常CORS请求。
PUT /cors HTTP/1.1
Origin:http://api.bob.com
Host:api.alice.com
X-Custom-Header:value
Accept-Language:en-US
Connection:keep-alive
User-Agent:Mozilla/5.0...
上面的头信息Origin字段是浏览器自动添加的。下面是服务器正常的回应。
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http://api.bob.com
Content-Type:text-html;charset=utf-8
上面头信息中,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字段是每次回应都必定包含的。
CORS与JSONP的比较
CORS与JSONP的使用目的相同,但是CORS比JSONP更强大。
JSONP只支持GET请求,CORS支持所有类型的HTTP请求。
JSONP的优势在于支持老式浏览器,以及可以向不支持CORS的网站请求数据。
3.主域相同可以设置document.domain
对于主域相同而子域不同的例子,可以通过设置document.domain的办法来解决。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在http://www.a.com/a.html和http://script.a.com/b.html两个文件中分别加上document.domain = ‘a.com’;然后通过a.html文件中创建一个iframe,去控制iframe的contentDocument,这样两个js文件之间就可以“交互”了。当然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主域相同而二级域名不同的情况,如果把script.a.com的domian设为alibaba.com,会报错!举例如下:
//www.a.com上的a.html
document.domain = 'a.com';
var ifr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;
ifr.src = 'http://script.a.com/b.html';
ifr.style.display = 'none';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fr);
ifr.onload = function(){
var doc = ifr.contentDocument || ifr.contentWindow.document; //获取script.a.com/b.html页面,doc就是b.html的document。
// 在这里操纵b.html
alert(doc.getElementsByTagName("h1")[0].childNodes[0].nodeValue);
};
//script.a.com上的b.html
document.domain = 'a.com';
这种方式适用于{www.kuqin.com, kuqin.com, script.kuqin.com, css.kuqin.com}中的任何页面相互通信。
备注:某一页面的domain默认等于window.location.hostname。主域名是不带www的域名,例如a.com,主域名前面带前缀的通常都为二级域名或多级域名,例如www.a.com其实是二级域名。 domain只能设置为主域名,不可以在b.a.com中将domain设置为c.a.com。
问题:
安全性,当一个站点(b.a.com)被攻击后,另一个站点(c.a.com)会引起安全漏洞。
如果一个页面中引入多个iframe,要想能够操作所有iframe,必须都得设置相同domain。
4. 使用HTML5 postMessage
HTML5中最酷的新功能之一就是 跨文档消息传输 Cross Document Messaging。下一代浏览器都将支持这个功能:Chrome 2.0+、Internet Explorer 8.0+, Firefox 3.0+, Opera 9.6+, 和 Safari 4.0+ 。 Facebook已经使用了这个功能,用postMessage支持基于web的实时消息传递。
otherWindow.postMessage(message, targetOrigin);
otherWindow: 对接收信息页面的window的引用。可以是页面中iframe的contentWindow属性;window.open的返回值;通过name或下标从window.frames取到的值。
message: 所要发送的数据,string类型。
targetOrigin: 用于限制otherWindow,“*”表示不作限制
以下是演示a.com/index.html向b.com/index.html传送数据
//a.com/index.html中的代码:
<iframe id="ifr" src="b.com/index.html"></iframe>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window.onload = function() {
var ifr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ifr');
var targetOrigin = 'http://b.com'; // 若写成'http://b.com/c/proxy.html'效果一样
// 若写成'http://c.com'就不会执行postMessage了
ifr.contentWindow.postMessage('I was there!', targetOrigin);
};
</script>
//b.com/index.html中的代码: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message', function(event){
// 通过origin属性判断消息来源地址
if (event.origin == 'http://a.com') {
alert(event.data); // 弹出"I was there!"
alert(event.source); // 对a.com、index.html中window对象的引用
// 但由于同源策略,这里event.source不可以访问window对象
}
}, false);
</script>
5. 利用iframe和location.hash
这个办法比较绕,但是可以解决完全跨域情况下的脚步置换问题。原理是利用location.hash来进行传值。在url: http://a.com#helloword 中的‘#helloworld’就是location.hash,改变hash并不会导致页面刷新,所以可以利用hash值来进行数据传递,当然数据容量是有限的。
假设域名a.com下的文件cs1.html要和cnblogs.com域名下的cs2.html传递信息,cs1.html首先创建自动创建一个隐藏的iframe,iframe的src指向cnblogs.com域名下的cs2.html页面,这时的hash值可以做参数传递用。cs2.html响应请求后再将通过修改cs1.html的hash值来传递数据(由于两个页面不在同一个域下,IE、Chrome不允许修改parent.location.hash的值,所以要借助于a.com域名下的一个代理iframe;Firefox可以修改)。同时在cs1.html上加一个定时器,隔一段时间来判断location.hash的值有没有变化,有变化则获取hash值。
代码如下:
//先是a.com下的文件cs1.html文件:
function startRequest(){
var ifr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;
ifr.style.display = 'none';
ifr.src = 'http://www.cnblogs.com/lab/cscript/cs2.html#paramdo';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fr);
}
function checkHash() {
try {
var data = location.hash ? location.hash.substring(1) : '';
if (console.log) {
console.log('Now the data is '+data);
}
} catch(e) {};
}
setInterval(checkHash, 2000);
cnblogs.com域名下的cs2.html
//模拟一个简单的参数处理操作
switch(location.hash){
case '#paramdo':
callBack();
break;
case '#paramset':
//do something……
break;
}
function callBack(){
try {
parent.location.hash = 'somedata';
} catch (e) {
// ie、chrome的安全机制无法修改parent.location.hash,
// 所以要利用一个中间的cnblogs域下的代理iframe
var ifrproxy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;
ifrproxy.style.display = 'none';
ifrproxy.src = 'http://a.com/test/cscript/cs3.html#somedata'; // 注意该文件在"a.com"域下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frproxy);
}
}
a.com下的域名cs3.html
//因为parent.parent和自身属于同一个域,所以可以改变其location.hash的值
parent.parent.location.hash = self.location.hash.substring(1);
当然这样做也存在很多缺点,诸如数据直接暴露在了url中,数据容量和类型都有限等
6. window.name实现的跨域数据传输
window.name 传输技术,原本是 Thomas Frank 用于解决 cookie 的一些劣势(每个域名 4 x 20 Kb 的限制、数据只能是字符串、设置和获取 cookie 语法的复杂等等)而发明的(详细见原文:《Session variables without cookies》),后来 Kris Zyp 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强化了 window.name 传输 ,并引入到了 Dojo (dojox.io.windowName),用来解决跨域数据传输问题。
window.name 的美妙之处:name 值在不同的页面(甚至不同域名)加载后依旧存在,并且可以支持非常长的 name 值(2MB)。
假设我们有三个页面:
a.com/app.html: 应用页面。
a.com/proxy.html: 代理文件,一般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html文件,需要和应用页面在同一域下。
b.com/data.html: 应用页面需要获取数据的页面,可称为数据页面。
实现起来基本步骤如下:
在应用页面(a.com/app.html) 中创建一个iframe,把其src指向数据页面(b.com/data.html)。
数据页面会把数据附加到这个iframe的window.name上,data.html代码如下: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window.name = 'I was there!'; // 这里是要传输的数据,大小一般为2M,IE和firefox下可以大至32M左右
// 数据格式可以自定义,如json、字符串
</script>
在应用页面(a.com/app.html) 中监听iframe的onload事件,在此事件中设置这个iframe的src指向本地域的代理文件(代理文件和应用页面在同一域下,所以可以相互通信)。app.html部分代码如下: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var state = 0,
iframe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,
loadfn = function() {
if (state === 1) {
var data = iframe.contentWindow.name; // 读取数据
alert(data); //弹出'I was there!'
} else if (state === 0) {
state = 1;
iframe.contentWindow.location = "http://a.com/proxy.html"; // 设置的代理文件
}
};
iframe.src = 'http://b.com/data.html';
if (iframe.attachEvent) {
iframe.attachEvent('onload', loadfn);
} else {
iframe.onload = loadfn;
}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frame);
</script>
//获取数据以后销毁这个iframe,释放内存;这也保证了安全(不被其他域frame js访问)。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iframe.contentWindow.document.write('');
iframe.contentWindow.close();
document.body.removeChild(iframe);
</script>
总结:
iframe的src属性由外域转向本地域,跨域数据即由iframe的window.name从外域传递到本地域。这个就巧妙地绕过了浏览器的跨域访问限制,但同时它又是安全操作。
CORS:原文来自:阮一峰老师的博客
其中有些内容来自:媛媛的小窝博客之跨域